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調查發現,台灣人每日3C用眼的總平均使用時數長達10.7小時,等於扣除睡眠時間,一天當中幾乎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用3C。而3C產品散發出的短波長藍光,是屬於能量最強大的可見光,不知不覺中對眼睛造成了慢性傷害。
水潤晶亮的補給營養素,最常聽見應該就是「類胡蘿蔔素」,但其實類胡蘿蔔素是一個大家族,還細分了很多不同的營養素,它們之間又有什麼樣的不同呢?
類胡蘿蔔素家族的主要成員,主要分為兩大類型:胡蘿蔔素(carotene)與葉黃素群(xanthophyll),因為化學結構的不同,在光合作用的過程中兩種營養素會吸收不同波長的光線,所以兩者呈現的顏色有所差異。
胡蘿蔔素偏橘紅,是蔬果中呈現橘紅色的主要來源,常見營養素有 α-胡蘿蔔素(α-carotene)、β-胡蘿蔔素(β-carotene)和茄紅素(Lycopene)。
α-胡蘿蔔素和β-胡蘿蔔素會同時存在於蔬果中,但α-胡蘿蔔素的含量較少一些,兩者都可以經由人體轉換為維生素A,所以類胡蘿蔔素可以稱作「維生素A 的前驅物」。其中,轉換效果最佳的是 β-胡蘿蔔素,6微克的 β-胡蘿蔔素就能轉換為 1 微克的維生素A。
沙棘果油富含β-胡蘿蔔素,是「純天然植物性來源」,本身沙棘果橘紅色即為胡蘿蔔素的天然顏色,含量高達 54172μg /100 mL) ,是紅蘿蔔的4.8倍。天天吃,方便食用;長期吃,也不會造成身體的負擔,更加舒適明亮。
類胡蘿蔔素屬於脂溶性,透過飲食來攝取時,跟油脂一起吃會有更好的吸收效果,並且經過切碎、煮熟使營養素充分釋放。
根據研究顯示,攝取6微克(μg)的β-胡蘿蔔素,能轉換為1微克的維生素A。由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發布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來說,成年男性和女性於維生素A的每日建議攝取量,分別為600及500微克,相當於要攝取3600及3000微克的β胡蘿蔔素,才能因應人體所需。每日食用約6-7ml的沙棘果油,即可滿足每日維生素A攝取量。
類胡蘿蔔素的另一類型:葉黃素群。常見營養素有葉黃素(Lutein)、玉米黃素(Zeaxanthin)、β隱黃素(β-cryptoxanthin)。綠色植物的葉黃素含量會比較多,常見的食物包含:羽衣甘藍、菠菜、南瓜等。葉黃素群對視覺適應能力和疲勞也有幫助。
而葉黃素和玉米黃素主要在深綠色蔬菜中,例如菠菜、芥菜、地瓜葉、空心菜、綠花椰菜等,或橘黃色的食物,例如南瓜、玉米、胡蘿蔔、奇異果,甚至是在各種蛋的蛋黃中也有少量葉黃素。
「葉黃素」與「β胡蘿蔔素」都屬於類胡蘿蔔素,因此在人體的吸收路徑較為相似,但是要同時攝取大量才會產生疑慮,若只是平日從蔬果中攝取葉黃素與β胡蘿蔔素的含量,不足以產生互相競爭的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