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限時!全館9折+免運

加入LINE好友 領取$50元購物金

會議不安靜!我們都不斷學著大膽試錯、彈性溝通

品牌總監 蘿絲小姐/創業日記

不知道是不是每位經營者都是這樣?總是會不斷地問自己,這個決定是對的嗎?我想,這是創業途中,最難也是最有趣的事。

團隊的夥伴們彼此年紀相,這一年多來在疫情和競品爭相出現的考驗下,我們開啟向外尋找資源、機會,和內部檢討改進的路程。

 

在且走且摸索的創業路上,每位夥伴看待研發新品、行銷操作或是通路合作等,都有各自考量的不同面向。
往往brainstorming的會議上,不是極度安靜,就是唇槍舌劍,而我最不樂見的絕對是安靜的空氣,互相說服和彼此妥協的過程是既痛苦又充滿刺激,「改變對方的想法」或是「被別人改變想法」,必定伴隨著不適感,在溝通的過程中很難沒有情緒,但「對事」的精神必須跑在情緒之前,這也是我時常提醒自己,在開口的某一刻開口,自我覺察的煞車點,也經常是會議結束後,自我省思的檢驗點。

 

曾經在一堂課上聽到「塑造對話的安全感」,而建立對話安全感的基礎,是建立「我不認同你但我試著理解你」,這樣的基礎需要反覆練習,才能在各持己見時,不淪為情緒當口的惡性循環。

優森泰靈活運用小團隊優勢 不斷溝通與試錯

當好一位船長、掌舵者和決策者,是多麼大的考驗?
好想問問創業的前輩們,都是怎麼樣做決定的呢?

創業的人會不會常常有兩個聲音在打架,一邊是放手一搏,另一邊又反問自己,真的有做到全面性的考量嗎?

 

我的養成教育中,似乎很習慣得到標準答案,標準答案才能帶來的安全感,這可能也是歸咎人的本能趨向安穩安全的結果和環境。然而,這四年間我最常訓練自己的,就是鬆綁決策時慌張和對未知結果的害怕,練習試錯,錯了就回頭想,錯在哪呢?下次再來怎麼改?

 

一開始,團隊沒有養成檢討的習慣,經常是:做了!錯了!過了!算了!
這種惡性循環只會加深每一次決策時的更不安全感,我們開始建立檢討流程,用過往的經驗結合量化的數據為基礎,也許影響的因素眾多,無法找到絕對標準答案,但是總有一些可以參考的脈絡,慢慢地會發現,決策時會有底氣,跳脫彼此反覆意見無法拿捏的迴圈。

優森泰從討論的過程中 理出脈絡與優化

我很慶幸,大家都在不斷練習說出自己想說的話,
我們都截然不同,也都被各自的同溫層包圍,
但彼此都不放棄溝通,發現自己的同溫層不是全部的世界,也才有了新的體會。 

團隊中,每個人在自己的位置上有不同面向的考量,每個人的社群版面也有被不同的大數據演算著,即使我們都保持敏銳,但角度還是不盡相同。我很喜歡聽聽大家關注的事情,總有一種「原來有人這樣想」的驚奇感。

 

站在不同考量點上,考量毛利,考量效益,考量通路的接受度,考量市場是否飽和,考量投入的成本等,然而什麼時候該放手去做,什麼時候該保守謹慎,最難拿捏的是取捨和抉擇。正因為團隊小而彈性,凸顯著每個人的意見都很重要。有人可能是勇往直前的探險家、精打細算的精算者、仔細考量的統籌者,也有可能是鬼靈精怪的創意家。同樣地,有時也可能缺少適時踩煞車的理智派,或是大膽放手的開拓者。

 

而我努力學著觀察公司真正需求,而期待能稱職扮演有智慧和值得信賴的補位者,缺哪補哪,也許我們都必須適當的妥協,但也能夠學到最適切的理解。說服是一種高超的技巧,但更多的是吸取彼此更多不同的想法,而成為每一次思考的依據參考。

 

有時我會從夥伴的臉部表情,得知我過於急躁逼迫,我需要大幅調整討論的腳步,也需要長時間反覆思考,如何平和且不斷地換句話說才能夠達到最高效的溝通。久而久之,同事要找我討論問題,都知道需要自己先想幾個解法和想法。討論的當下,我不希望問題丟出後的當下才從零開始,而是從選擇題開始,也許不會有最適切的答案,但至少我清楚知道,大家都已經思考過,乾耗的漫長會議是我最討厭的事。因此,在每一場大大小小的會議的前幾天,我會列舉出要討論的細項,除了要求大家想方設法,我也會列舉密密麻麻需要討論的點,我思考的面向,這時的我,是引導者同時也是輔助者。

培養從骨子裡積極解決問題的靈魂
從很多的不喜歡和勉強中堆疊出成就感和動力

音樂人陳珊妮曾說過「學會做好一切不喜歡的事情,才能讓你更喜歡自己正在做的每一件事。」


創業初期,當腳步越跨越大,會出現很多不喜歡、不擅長、沒遇過的事,我的個性並不是凡事積極的強人性格,一開始很容易焦躁煩惱,逃避思考。但慢慢與自己達成協議,當思考一件很難解決的事情,就每天放在腦子想,有空就想。逃避思考、拖延解決,問題依舊困擾,反覆來回,反而增加煩躁,最終還是得面對。現在,已經直接越過自我打架的步驟了,少了煩躁情緒的干擾,可以更直面地解決問題。